现在家长们很辛苦,为孩子上学的事情操碎了心。为了选一所心仪的学校,家长们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。有托人找关系的,有花钱买学区房的,甚至还有找黄牛被骗的血本无归的。其实孩子们的“幸福指数”也不高,要参加各种奥数班、作文班、才艺班。明明数学不好的,非让他上奥数班;明明五音不全、腰肢粗大的,非让他学习音乐舞蹈;明明是个色盲色弱,非让他去画画,这种“全拧”的生活,显然是一种折磨。总之,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,家长们也是蛮累的,学生们也是“蛮拼的”。

但上孔子的学校,难度要小很多,也快乐的多。

大约在三十岁的时候,孔子在家乡的阙里开办了一所学校,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。[1]在春秋时期之前,“学在官府”,教育资源全部被贵族们垄断了,平民子弟没有资格进入官办学校学习,享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,要想变得有学问,估计也只能自学成才了。而孔子创办学校的目的,就是让那些没有机会上学的平民子弟,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。所以,孔子的学校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。

这是一所“开放式大学”。学生们入学,不需要户口,更不要花大钱买学区房,甚至托关系走后门。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,“只要带着一颗心来”,就会让你满腹经纶地毕业。哪怕你曾是个“小混混”或者“小太妹”,在孔子的学校学习,毕业后也会变成个文质彬彬的君子。

孔子坚持“有教无类”的办学思想。意思是不管你是什么人,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。无论是“官二代”还是“穷二代”,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,全部无条件接收;管你是“好小孩”还是“坏小孩”,鲁国的还是外国的,一律来者不拒。所以孔子的学生鱼龙混杂,各种身份都有。在他的弟子中,有原本一身“杀马特”装扮的“小混混”子路;有曾经笑傲山林的江洋大盗颜涿聚;有坐过牢的公冶长;有富得流油财大气粗的子贡;还有“穷的只剩下灵魂”,每天喝凉水就干粮的颜回、原宪等。除了鲁国的学生,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慕名前来求学。当然,孔子的学校也不全是贫贱之人,他还有几个贵族学生,如宋国的贵族司马牛,鲁国执政官的两个儿子,南宫敬叔和孟懿子等有权有势的公子哥。

后来有个叫南郭惠子的人,曾经抱着讥笑的态度问子贡,你的师兄弟们,形形色色的人都有,你老师收学生怎么那么杂?子贡在孔子弟子中,不仅是最有钱的人,也是最能言善辩的人。他说,君子端正态度等着学生们来,想来学习的人,不拒绝,不想学习的,也不制止。就像是名医门前总是有很多病人,专门矫正木材的工具前总是有很多弯曲的木材一样。所以,我老师门下的弟子成分很复杂。

总之,孔子青年政治学院是春秋时期私人学校中,学生最多、教育质量最高的学校。用今天的标准,这是一所声名远播、教学质量超一流的“国际名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