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•15前后已成为一个特殊的时段。在这几天,会掀起一场集中曝光产品质量问题、反思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突击运动。

随着相关活动的不断增多和成熟,3•15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意义和功能。3•15具备一定的聚光效应——企业在此时被暴露问题,极容易成为焦点,影响也会被成倍放大;3•15也具备较强的惩戒功能,被曝光的企业,小则市场缩减,品牌暗淡,大则遭遇“灭顶”之灾。当年的冠生园和三株就是前车之鉴。所以3•15对很多企业来说,是一个黑色日子,事先都要严阵以待,避免成为“不幸的上榜者”。

但是,每年的3•15还是有一些企业没有“安全上岸”。这些企业当然是问题企业。质量不保、侵害消费者,企业被揪出来示众,接受法律和商业伦理的审判,接受市场的制裁,是罪有应得。但也有企业叫屈:有问题的可不只是我们,为什么只拿我们来“儆猴”?

诚然,3•15曝光也存在公平的问题。问题不只在于被逮的只是少数问题企业,更在于,逮与不逮,不仅在于企业干净与否,还在于企业的公关力度,而且后者可能更重要。有很多企业在3•15公关上用足了劲儿。据报道,删帖公司的删帖报价在3•15前后比平常要提高一倍,公关公司的业务会大幅度地增加。这背后,当然是因为企业在公关上争相使劲。而公关力度,与企业的经济实力有关,与企业的背景也有关。传闻有些企业本来是进入曝光名单的,但是后来因为公关得力,幸免于“难”。

3•15曝光难保绝对精准,也难免有公平上的瑕疵,但对于企业来说,较劲这些问题并没有意义,更重要的是要反思:与其为遮丑花钱费力,为什么不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上下足功夫?

有问题,就难免不被暴露。对问题企业来说,眼中只有一时的利润。他们从不良经营方式中的所获,可能要多于其在遮丑公关中的付出,所以他们乐于在这种侥幸的苟且之安中寻求生存空间。但是不要忘了,一旦公关力度不够或者使不上劲,企业的损失就相当大。他们选择是一种不健康非可持续的发展之路。

相反,如果企业自觉把好质量关,就把握住了企业的利润之源、立身之本。有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,就有了消费者的信赖,有了企业的品牌,有了企业的市场,这是最好的发展之道。反过来想一想,如果质量上没有问题了,3•15又怎么会成为问题?何来的3•15之忧?

从根上说,一些企业放任质量问题,甚至主动以质量换利润,还是因为逐利心太重。认为企业就是为了追逐利润而存在,这本是一种低级和狭隘的企业观。现代社会,讲究的是企业和社会的和谐。企业来自于社会,也必将还原于社会。如果企业只是从社会中单向索取,企业就会失去良好发展的基础,因为离开社会资源,企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

所以,自觉履行社会责任,其实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。如果企业都能够自觉地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,社会变得更加和谐,企业就有了更利于自身发展的大环境,这是企业之福。当然,“企业是社会的脊梁”,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,企业的繁荣和健康,是社会之需,社会之福。一个持有先进企业观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,没有理由不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——企业的社会责任,首要是提供合格产品。

如果企业都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,3•15就不必存在。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,光靠自觉意识是不行的,需要和社会及企业互动,通过社会监督,通过公众积极参与,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形成。3•15是一个由政府、媒体、民众等多种角色参与、共同形成一个社会监督机制,是社企互动的一个重要内容,在社企良性关系形成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
对于这样一个活动,接下来要做的,是如何对其进行完善,比如提高其对不良企业打击的精准性,提高操作中的公平性,使对社会危害最大、性质最恶劣的问题产品及时被曝光,让遮丑公关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,人情面子在其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小。当然,更要重视这样一种社会监督机制的常态化发展,不能在活动期间一阵风,风一过就风平浪静,不良企业依旧生产着劣质产品,而是要让企业的不良行为随时置于社会监督之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