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关于个税改革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,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》中把年收入在12万以上的居民定义为高收入。并表示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。

从全国来说,特别是对三四线城市来讲,这个收入确实不低。但是,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,实际上,即使年收入12万元,实发到手的工资也没多少,再加上高消费,所以,生活难言轻松。

作为HR,我们经常接触到员工薪酬和个税缴纳问题,关于个税改革,你是如何看待的呢?

今晚,今晚,今晚20:00-21:00,徐渤BOBO携手红尘醉弥勒徐胜华重磅出镜,直播分享打卡话题,仅限三茅注册用户,全程免费观看。能参与直播互动,大咖现场答疑,想让双徐回答你的问题吗?提前在直播间讨论区提问机会更大哦。

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查看详情。

牛人分享:

今天石榴姐只想好好的发泄一下对这群无聊的“代表”着人民的“人民代表”们搞出来的“高收入”人群个税改革的事情好好吐槽。但是想申明的是,我今天的文肯定是偏题的,我不仅是考虑HR如何看待,也同时代表着更多广大群众看待的。

好,咱们先来回顾一下“年收入如何超过12万元以上属于高收入者”的说法怎么来的。其实有记者调研过,这是源于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个税申报制度。根据个人所得税申报相关规定,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应自行办理纳税申报。看到没有!2006年!!现在已经是2016年了,  于是来和你玩字眼了。

在2006年那时候爆出的个税改革强调,个税改革的原则是“增低、扩中、调高”,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,扩大中收入者比重,降低中等以下收入者的税收负担,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力度。在降低中低收入税负中,最主要的方式并非提高个税起征点,而是增加扣除项。

但事实证明然并卵,除了那次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,这次就直接拿2006年的制度来打自己耳光了。

在网上随便看看就可以看到不少受访专家指出,按综合分类相结合方式实施个税改革后,在调节二次分配、个税实际征管等方面还存在三方面突出难题:

1、个税占比偏低难以发挥调节作用。目前个税占税收总比重过低,在发挥调节收入、解决分配不公方面的作用仍不突出。

2、 大量现金交易难以纳入监管,税收征管能力仍存漏洞。

3、 高收入群体征管仍存漏洞。

中山大学财税系教授表示,社会上有把个税认为是征收工资税的说法,主要是工薪阶层主要采用企业代扣代缴和税务部门核查的办法,但一些高收入群体却可以把个人支出纳入企业成本,规避个税缴纳。

我们通过上面的三点来分析一下,未来极有可能各位HR会面临着每月给某些人造工资表的时候只造8000元,剩下的拿各种发票,还要是能入帐的发票来各种抵扣,还要记小本本帐,XXX8000,贴3000发票,XXXX9000,贴5000发票,而研发企业互联网企业的HR以及财务同胞,我已经向你们脱帽致敬,你们辛苦了。更多的成本会压给企业,创业的企业主们,我已经向你们痛哭跪谢,你们可真难啊。

在北上广深如今12万根本不算什么,随便一个技术研发或者运营都超过这个钱,为了吸引更优秀的人才,企业只能将部门成本放在自己身上,还会派出自己的HR与财务去学习各种“HR合理避税宝典”巴拉巴拉等一些课程。而个人也是有苦难言,这群族群极少有如某类公务猿那样老老实实的早9晚5或者早9晚6下班的,大多数是每日8-10小时的工作都是强度不小的,遇见项目上线还要加班加点,辛苦血汗钱拿去花,去掉房租就所剩无几,买房子更是要“不吃不喝“100年也就差不多。如若有个孩子,学区房都不敢想,要再加上家里是农村的,可能还要补贴家用,一把辛酸泪啊。BUT企业更不容易,一方面要合理规避劳动用工风险,一方面要发展就要努力让员工干活,劳动合同法现在基本也是劳动者为王,遇见上懂法的企业要这样那样,身为“资方”怎么也不太可能享受到过去地主的待遇啊。优秀人才还要和你谈判“部分工资部分现金”这都什么事儿啊!

提起笔来真是无力感爆棚啊!从社科院的“智囊”杨志勇老师发表在腾讯新闻的“七问”到无数专家学者发现在各种媒体上的点评都可以看出,这条无聊的《实施意见》90%的民众是持反对意见的。

来看一些专家学者怎么聊的:

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认为,高收入群体应该视每个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而定,用一个全国统一标准来定义是不科学的。“年收入12万,在一个小县城和在上海生活,是天壤之别。此外,还要考虑房价等特殊因素,普通白领都很难说是高收入。不能一刀切。”刘胜军说,虽然个税的目标是调节高收入人群,缓解社会贫富不均,然而由于相关制度缺陷,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。

刘胜军说,“在发达国家,一般是将60%的税收用于医疗、教育、社会保障,而我国60%税收则是用于投资。普通人的获得感不强,质疑税收的合理性。”

【石榴姐说:刘院长说的太对了啊!穷人更穷!富人更富!】

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璐也认为,“年收入超12万为高收入群体”的界定,没有按照地域来区别对待,是不科学的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,小城市和北上广深的收入水平差距相当大,高收入的界定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。“现在的供给侧改革其实比较讲究减税,如果反而把个税增加了,会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购买力,会影响消费的发展。”

【石榴姐说:2006年的标准用于2016年政策出台,怎么着这10年咱白活了?身为90后,1890后的老妖精石榴姐表示不服】

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造成这样?是因为XXX总要想办法调节市场啊。几次的股灾消灭了中国一大批中产,现在的房地产业造就了一批中产却以中国的工业、实体经济为巨大代价,如今政府地方债的扩大,就是要从“个税”上入手吗?

好,你收就是了,可是收个税真的很麻烦,收紧了收松了会牵扯出一堆问题。所以,之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中,谁也不在乎个税这块鸡肋。甚至,别说个税,很多地方政府连企业税收都看不上。

你要是个父母官,在台上就那么几年,你会吃饱了撑的紧抓企业税收吗?小企业一抓紧税收就死,而那些大企业也都是一方诸侯,一不小心收税把自己收进去了,多亏啊!

再者,即便一个大企业,一年的税收才多少?随便征一块地卖给开发商又是多少?SO,抓紧时间卖地才是人间正道!所以,既麻烦,又钱少的个税一直都不受待见,也让中间层逃过了一劫。但古人云,逃得过一时,逃不过一世!

在我们这里,最悲哀的事不是地主吃香喝辣,你啃窝头,而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过冬了……这次个税改革背后就一个原因,经济真的触底了。

今年除了北上广和部分二线城市以外,较多三四线城市的土地都卖不出去了,而地方债还在扩大!怎么办?只能硬着头皮找企业收税。

然而,这两年大热的房地产早已经把实体经济玩死了,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勇创历史新低,贷款全跑到房地产去了。.那只能考虑一下税收的问题。。。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!现在报应来了吧。

前国税总局副局长曾说过,中国宏观税负已高看起来达44%,也就是说你收入的一半已经纳税光荣了,剩下的一半还要还房贷啊!然而,面对这个经济寒冬,收割中间层绝对是XXXXX坚定不移的战略!

【石榴姐继续说:咱们努力让自己成为中间层中的一位,可你还没爬上去呢,就如同如来手中的孙猴子,反手正手将你玩弄于手掌中】

接下来看一些数据:2015年,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85038元,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71269元,深圳市职工平均工资81036元,离年收入12万元并不遥远。并且,这只是平均工资!平均工资!!

近年来,我国经济增速平稳,但是,企业用工成本不断增加,各地职工收入快速增长,而且,可以预期的是,未来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,职工工资仍然会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。以北京为例,按照去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85038元的标准,以年均增长7%的速度计算,5年左右,北京的职工平均工资就能都达到12万元的高收入标准了。

到时候,莫非北上广深遍地都是高收入者了?高收入定的标准太低,就会扩大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,使这些地区的“扩中”受到影响。

最后石榴姐想说:无论是现实,还是面向未来,高收入的标准都应该进行大幅的调整,给未来的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留出足够的政策冗余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,建立稳定的“橄榄形社会”,也需要大幅提高高收入的标准线,对中等收入阶层给予更大的政策宽容。

石榴姐无力吐槽结束了。。这文有没有反动的感觉?唉。。

如果有一天,我悄然离去,请把我埋在,埋在春天里,春天里。。。(用唱的)